新闻
NEWS
新闻 新闻
新闻 订阅
专访华语科幻星云奖金奖得主梁清散:建构蒸汽朋克色彩的科幻历史时空
发布时间:2023-01-03 15:47来源:科幻协会

1908年的上海,戊戌变法早已宣告失败,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尚未开始。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大清国的年号和西洋历法并存,辫子长衫马褂与金发西装擦肩而过。黄浦江上往来的货船十分繁忙,滚滚浓烟熏黑了黄浦滩上的洋人建筑;一到夜晚,租界灯火通明,宛如白昼,浮现出一座喧嚣无度的不夜城。

这是梁清散作品《新新新日报馆:魔都暗影》的故事背景。这部科幻小说,在第十三届华语科幻星云奖中获得2021年度长篇小说金奖。

正如颁奖词评价的那样,《新新新日报馆:魔都暗影》“建构起具有鲜明‘蒸汽朋克’色彩的科幻历史时空……从历史延伸进现实,小说也为我们观照当下新科技革命中个体、家国与科技伦理等问题,提供了镜像式的一种思考。”想象过去,思考未来,似乎成为了执着于历史科幻小说的梁清散作品里最大的特点。

几年前,在梁清散另一部科幻小说《新新日报馆:机械崛起》中,试探般地打开了一个“晚清蒸汽朋克”的世界入口。

在这里,超越时代的机械技术与电力萌芽,飘摇的家国命运与志向各异的反抗者们,共同组成了光绪末年光怪陆离的上海。此次获奖的作品《新新新日报馆:魔都暗影》,沿用了前作的世界观和部分人物,继续探索刚刚揭开一角的“晚清蒸汽朋克”世界。

蒸汽朋克是科幻文学的一类重要的分支,它与更为常见的“赛博朋克”不同——如果说,“赛博朋克”在指向未来,那么“蒸汽朋克”则想象过去。

更重要的是,“蒸汽朋克”同时体现着“怀旧复古”和“前瞻进步”两种面貌,它将某些过时且已然消失的技术,视作一种探讨未来的方式,通过对历史的重构审视当下、思考未来。就像“蒸汽朋克”代表作《差分机》的作者布鲁斯·斯特林说的那样,“蒸汽朋克的关键所在并不是过去,而是属于我们的当下的种种不确定性与不合时宜……为过去赋予意义的,是我们在当下的作为。”

但是在《新新新日报馆:魔都暗影》里,“技术”更像是处于一种混沌的萌芽状态:粗陋的潜水艇驶过河面,河底则沉睡着巨大的差分机,隐秘的地下城灯火通明,蒸汽列车的硫磺味久久不散……对于这样的问题,梁清散解释说,一开始动笔写《新新日报馆》系列的时候,只是想写一个清朝末年的蒸汽朋克故事,直到动笔来写,才发现那随便几个字的初步构想,简直处处是坑,“我设定的故事发生地是清末上海,实际上已经超出了蒸汽机时代,不仅电力已经有了相当的应用,甚至内燃机也初步进入市民的生活,这样的时代还怎么‘蒸汽’呢?”

梁清散很快发现,“蒸汽”的问题还算好解决——毕竟发电机还是蒸汽机,况且“蒸汽”未必一定就全是蒸汽机,主要是“蒸汽”的审美观在那里就可以,“比如在作品里,有一只猫可以通过蹭胶皮发电,带动‘猫电电力自行车’。”

但是,“蒸汽”之外的“朋克”呢?在科幻小说中,“朋克”主要涉及人物设定(比如疯狂的发明家)和情节设定(比如各种发明传奇、冒险故事)等,但梁清散说,在清末时期,朋克的反叛精神虽然不违和,但仍然与“朋克”相距甚远,“毕竟‘蒸汽朋克’这个概念以及审美,和‘科幻’一样是完全的舶来品,它一开始的出现就带有强烈的怀念维多利亚时代繁荣的复古感,有太多的怀念过去辉煌岁月的意味。而晚清,毕竟那是一个国家羸弱饱受欺辱内忧外患的时代,一点都不辉煌。”

不过,既然已经决定了,梁清散还是愿意在诸多困难中去尝试一把,“在这种一头扎进去的尝试中,理性告诉我最需要的就是,找到一个新的用‘蒸汽’的眼睛看时代的立足点。”梁清散说,在他的小说中,“蒸汽朋克”已经不是完全西方的“蒸汽朋克”——西方的蒸汽朋克,可能更多的是对巨物的崇拜和对辉煌的怀念,他更希望的,是想象另一种历史的可能性,“从而能够反思未来如何使用现代科学,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不再像晚清时候那样被欺压。”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样的写作态度,被梁清散自嘲为“愣头青”——毕竟他曾经仅仅凭着一时冲动,便辞去工作专职写科幻小说,而那时候,他就算是铆足了劲儿去写,收获仍然寥寥无几,“最惨的一年,整整一年才有2500块的稿费收入,还不是小说而是一篇书评。”他笑说,也许很多事情,不把自己逼到绝境,是没有决心做成的,只是这个绝境在一开始真是挺绝的。

当时还在北京师范大学任职的科幻作家、科幻文学研究者吴岩老师接纳了梁清散,让他和学生们一起做一些关于科幻的课题研究。梁清散便以科幻迷的身份,成为了一个科幻专业旁听生。至此,梁清散开始了对晚清科幻的研究——这也是《新新日报馆》系列的创作背景,在创作前,梁清散早已打下了晚清科幻文学的坚实基础。

从此以后,梁清散不断受阻的科幻文学之路,仿佛突然被打通:2012年,梁清散发表科幻小说《烤肉自助星》,幻想一位饥饿的航天员迫降到了一颗满地都是滋滋流油的烤肉的星球,这篇小说拿到了当年华语科幻星云奖的网络科幻小说金奖;2015年,他在科幻星云网上开设名叫《散聊科幻》的专栏,讲述晚清时期的科幻小说状况,又获得了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评论奖金奖。

接连的获奖,给予了梁清散充足的信心,他从《散聊科幻》专栏中读者的反馈里意识到,他熟悉的晚清时代,读者们也十分感兴趣,那么,“如果1908年以我想象的方式发生,历史会如何演进呢?”从而,梁清散开始了他的《新新日报馆》系列。

翻阅《新新日报馆》系列小说,不难发现,这部作品的很多细微之处都颇具“小心思”。比如第一部作品叫《新新日报馆》,而获奖的这部作品则叫《新新新日报馆》。提起这样有些绕口的名字,梁清散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新闻是‘News’,那我再写一本“新日报”就是‘New news’!每出一版就加一个‘New’,别人说起我的小说,就会念New、New、New……我都想好了,书封面上能写得下多少个‘新’,我就可以写多少版!”

笑过之后,梁清散又认真地解释,其实使用“新”,也不完全是为了搞笑——因为“新”字,属于极具晚清时期时代特色的文字,“特别是庚子事变之后,很多上海的文人志士,都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有一个‘新’字,他们希望有崭新的东西可以将沉睡的雄狮苏醒,从而开启全新的篇章。”梁清散希望,能够通过使用当初文人们取名的方式,来让自己沉浸在历史的状态里,“我写的时候,每天都在看1908年左右的上海报纸,想象如果我自己在当时的状态下,我会做什么事情?”

除此之外,故事中其他人物的名字也极其容易让人产生联想。比如记者梁启和侠士谭四;还有晚清第一位科幻小说作者、身份成谜的“荒江钓叟”,在文中居然是一位有些娇蛮的天才少女;大名鼎鼎的科幻元老雨果·根斯巴克,则是个循着凡尔纳的故事环游全球之后,来到上海的迷弟……

梁清散笑说,这些设计一方面是因为觉得好玩,“最开始写这个系列的时候,开篇第一句就是,‘梁启一直很苦恼。很多人以为他是梁启超,他只好一次次地解释’”。但是,随着故事的深入,梁清散发现,如果要讲述晚清的故事,那么可能绕不开一些著名的人物,不如就加进去。而他的作品,也正是因为这些鲜活的人物存在,才得以构建一个极其逼真的推想性图景,呈现出晚清上海的芸芸众生态。

除了继续创作在晚清背景下的科幻故事之外(暂且依照命名规律,叫它《新新新新日报馆》),梁清散在今年秋天刚刚完成了一本讲述唐朝时期故事的科幻小说,预计在明年年初出版,“时间是在武则天登基前后,故事发生在剑南道山里的一个小城镇,简单来说,就是用数学的‘不动点定理’创造的异世界的历史科幻。”

梁清散说,自己之后的小说也不会一直局限在晚清时期,而是会将故事放置在更大的历史背景下,“我喜欢历史科幻小说,因为会有一种或然历史的魅力在里面,真实历史与想象历史的矛盾会让故事有更多的戏剧性。”

D:\SOFT_PHP_PACKAGE\phptmp\php6958.tmp